- 杨斯喻;王春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技术无疑为国际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本研究从理论模型维度,尝试系统建构一个国际中文教育风险的主客体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我们认为新技术可能引发国际中文教育在客体层面的内容和技术风险,包括语言污染、知识幻觉、数据风险以及技术孤岛等问题。主体在与客体互动的过程中,或者在既有观念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风险。根据主体对技术影响力和影响方向的认识,这些风险在四个不同的象限中可能转化为具体的“认知-行为”风险,表现为“技术万能-技术滥用”“技术恐慌-技术抗拒”“技术表象-技术轻视”以及“技术厌弃-技术无视”四类情况。主客体互动还可能带来社会关系层面的风险。因此,为了防范及应对风险并促进人工智能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善治,我们可以从内容治理、技术治理、认知治理、行为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五个维度入手,以实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有效管控和健康发展。
2025年03期 v.23;No.134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雷莉;张亚朋;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助力教育变革成为了必然趋势。立足于国际中文教育交叉融合的学科属性,GenAI能从满足国际中文教育核心需求、突破多模态教学资源创建与应用瓶颈、符合多模态学习理论与二语习得规律、促进教师角色智能化重塑四方面助力国际中文多模态教学,并形成了内容生成、模态转化、个性化与适应性、交互与模拟、分析与洞察五大核心能力。因此,通过环境搭建与能力储备、深度融合与模式探索、审核评估与伦理规范、生态构建与持续发展四条路径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助力国际中文多模态教学实现快速发展。
2025年03期 v.23;No.13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矫雅楠;刘越;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化,中文数字实境学习以情境还原、远程互动和多感官参与等特征,成为备受关注的新课程形态。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地方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15位数字实境学习者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其参与数字实境学习的认知与情感机制。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数字实境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情感投入,同数字学习场景“地方感”的生成与强化呈现动态联结关系。具体而言,学习者通过对数字学习场景的建构性解码、主动性观览和社会性参与,经由情绪共鸣触发“地方”情感依恋,实现数字实境学习从情境之“真”到学习之“实”的转换。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国际中文数字实境学习中的“地方感”不仅源于技术呈现的拟真环境,更依赖于学习者社会性参与与情感共鸣的持续生成。
2025年03期 v.23;No.13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周冰;龚漫;
随着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被应用于内容创作,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概念兴起。从内在逻辑(为何用)和实践路径(如何用)的双向分析可以为AIGC助力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并依此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型动能。内生需求层面,国际中文教育受智能技术的外在影响,倒逼出构建更具个性化、交互性、效能化的数字教育体系的内生诉求;实践路径层面,从学习者、教师、学习空间三大维度响应三层需求,再结合“三段九步”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实践落地,以此从AIGC的应用视角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134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