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宝贵;陈海峰;
中国非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遵循阶段性原则和限定性原则,参照《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确定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非遗内容顺序和范围。遵循等级优先原则,梳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项目,选取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非遗内容。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非遗内容选取197个非遗项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级,涉及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三大板块中的17个二级文化项目,旨在为非遗分级读物和文化教材编写提供依据和支撑,拓宽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深度和实践广度,进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2025年04期 v.23;No.135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凌;
文化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中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文化教学的内容构成、教学方式和成效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立足中华文化根本,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发挥其资源优势,可作为文化教学内涵式发展的一条特色途径,其可取之处在于有利于实现知识场景化、场景知识化和“从附近学起”的教学理念,提高目的语境下的文化适应力和交际能力。在此文化教学意识推动下,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可并轨式发展,从而达到专业化育人目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从六个向度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并在教学资源建设、教法革新、教师能力发展、文化传播、协同合作等方面进行实践。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教学构想能有效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2025年04期 v.23;No.135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妍醒;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独特文化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文章首先深入剖析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价值是语言文化共生、增强理解互信、赋能文明交流互鉴和促进民心相通。在此基础上探讨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语言资源积累不足、语用教学有待重视;节日内涵挖掘不够、文化认知框架尚未构建;节日沉浸体验不强、数智化手段有待开发;跨文化阐释能力尚弱、节日发展变化关注不够等。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四维突破路径:语言层次强调民俗语言习得;认知层次聚焦文化符号解构与重构;体验层次设计具身化实践活动;阐释层次构建跨文化对话机制。通过四维层次螺旋推进,旨在推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深度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具备跨文化阐释能力的国际人才,进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2025年04期 v.23;No.135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